第49章 演剧队的授旗与军训
汽车从南门驶入延安城内。当天,他们二人暂住在城里的西北旅舍。
吕骥和沙可夫来到西北旅舍迎接冼星海的到来。
已是鲁迅艺术文学院副院长的吕骥热情地向冼星海伸出手:“星海兄,欢迎你们来到延安!”
冼星海高兴地说:“我们又在延安见面了!”
“这是沙可夫院长,你的聘书就是由他签发的。”吕骥介绍道。
冼星海上前握住沙可夫的手:“沙院长,感谢你对我的盛情邀请!”
沙可夫微笑着说:“星海同志,‘鲁艺’目前的条件还很艰苦。因为你的到来,鲁艺音乐系新开设了四门课,将来的作曲课、指挥课都由你来教。”
冼星海欣然应允:“好的!我一定尽力。”
在沙可夫和吕骥的陪同下,冼星海和钱韵玲参观了“鲁艺”。
沙可夫边走边介绍:“我们学院实行军事化管理,系里成立了大队,大队下面设区队,区队下面再设班组。学制相对较短,学生先入校学习三个月,然后派到前方或部队实习三个月,最后再返校续修三个月即可毕业。”
参观过程中,冼星海深切感受到,这里师生间的同志情谊比鲁艺的设备条件更令人印象深刻。
延安的夏夜,凉风习习。鲁艺礼堂里灯火通明,一场欢迎晚会正热烈地进行着。
掌声如潮水般退去后,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:“欢迎星海老师和夫人来一个节目!”这声呼喊立刻点燃了全场的热情,师生们齐声应和着,一双双热切的眼睛都聚焦在那对刚刚抵达延安的夫妇身上。
冼星海侧过身,轻声对身旁的妻子说:“韵玲,听见了吗?大家在叫我们呢。”钱韵玲环顾四周,每一张脸庞都洋溢着真诚的笑容。她的脸颊顿时飞上两朵红云,手指不自觉地绞在一起。
这时,礼堂里响起了富有延安特色的“拉歌声”,节奏明快,诙谐动人:
“呱呱呱,呱呱呱! 羞羞答答不像话。 夫妻一人来一个, 你不唱歌咱就拉。”
在热烈的气氛中,冼星海和钱韵玲相视一笑,双双起身。他们目光交汇的刹那,仿佛已经商量好了曲目。《在太行山上》的旋律在礼堂中回荡。
歌声刚落,一个精干的青年打着竹板跃上台前。竹板声声清脆,伴随着朗朗上口的数来宝:
“延安城,真是好,听我来段数来宝。我不说东,不说西,单说咱们的音乐系。音乐系,真不赖,今天来了个冼星海......”
快板声、欢笑声、掌声交织在一起,将晚会推向**。
晚会结束后,一群老朋友立刻围了上来。冼星海激动地握着每个人的手:“田方、丁里、鉴锋、陈克新、寒克、王式廓、吴娴、向隅、村荣,我……来迟了!”他的眼中闪着光。
郭沫若把田汉、洪深等人召集起来,商议以抗敌剧团为基础,挑选一些进步的文艺团体,收编为三厅直属演剧队的事情。在阐明开会目的后,他说道:“武汉即将大撤退,我们戏剧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,就是让我们的队伍化作散兵,分散到每一个乡村,组成戏剧的游击队。我建议以三厅的名义,迅速组建十个抗敌救亡演剧队和四个抗敌宣传队,分赴各个战区的前线。”
田汉率先发言:“抗日救国是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,国共两党都肩负着庄严责任,可当局对抗敌宣传消极懈怠,这份工作只能由我们来承担。现在局势日益紧张,我们在‘大舞台’上公演的机会越来越少。让演剧队打着‘政治部第三厅’的招牌,用抗战的题材演抗战的戏、唱抗战的歌,确实是个好主意。”
洪深接着发言:“如今,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武汉的,除了来自上海的青年文艺战士,还有北平、天津、南京以及珠江流域的。他们一心想要在中国**的领导下,投身抗日文化宣传工作。然而,蒋介石对这些从沦陷区来的人士设置了诸多限制,导致他们生活没有保障。”
“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迫使国民党当局拨出经费收编他们,然后将他们派往各战区,开展文化宣传工作。”郭沫若接着询问道,“目前日寇大军压境,你们说说,建立抗敌演剧队的工作还来得及吗?”
田汉回答:“我觉得来得及!从当下敌我双方的态势来看,武汉短时间内还不会沦陷,至少还能坚守一个月以上。”
郭沫若点点头,说:“那好,我们一定要把党领导下的这支文艺队伍保存下来。”
抗敌演剧队宣告成立时,在昙华林的操场上举行了授旗仪式。
操场上,各队按顺序排列成横队。队员们身着清一色草绿色军装,斜挎武装皮带,没有领章,仅在左胸口袋上方佩戴着一枚自己设计制作的蓝底白字演剧队证章。队旗由长条形蓝布制成,上面印着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抗敌演剧队”字样。
队长们站在队前,田汉、洪深等人也都佩戴着军衔,站在队伍前方。
授旗仪式开始,郭沫若从身后卫兵手中接过由长条形蓝布制成的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抗敌演剧一队”队旗,喊道:“徐韬!”
抗敌演剧一队队长徐韬走出队列,跑向**台。由于情绪过于紧张和激动,在迈向**台时,他脚一歪,差点摔倒在台前。
接着,郭沫若手中换成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抗敌演剧二队”队旗,喊道:“郑君里!”
郑君里大声回应:“到!”他端起双手,跑步来到台前,两腿“啪”地一并,敬礼,接旗,又敬礼,转身“嚓嚓嚓”地跑回队伍。
队员们看到郑君里这近乎机械的动作和舞台化的表演,忍不住偷笑出声。
十四个抗敌演剧队和十四个抗敌宣传队的队长先后上台接旗,依次完成接旗动作。台下笑声此起彼伏。
郭沫若见状,哭笑不得:“你们的动作五花八门,什么都像,唯独不像军人。我得‘款待’你们一下。我宣布:全体军训两周!”
队员们一听,顿时傻眼了。
郭沫若解释道:“你们已经是一支准军事化的队伍了,除了要具备演剧等专业技术,作为深入前线的队伍,还必须尽快适应战争环境,尤其是军队的工作环境。你们要学会在恶劣条件下战斗和自我保护。为此,三厅要请来教官对你们进行严格的体能训练以及战争常识培训。也就是说,你们还要学习陆军礼节,辨别号音,使用步枪、手枪及实弹射击轻重机关枪,让你们对军队工作与生活习惯不再生疏、隔阂。听清楚了没有?”
“听清楚了!”队员们的回答还算响亮。
从这天起,抗敌演剧队员们顶着烈日,不分男女地开始进行严格的军事操练。
军训结束后,抗敌演剧三队率先开拔。临行前,三队队长光未然率全体队员来向田汉辞行。
田汉紧紧握住光未然的手,然后又与每位队员一一握手。他看着大家说:“大家好!你们要比我先走一步了!演剧是你们的主要工作,但并非唯一工作。除了演戏,你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。你们马上就要奔赴前线,前往边远地区。你们不仅是演剧队、工作队,也是战斗队。”说着,他习惯性地望向天空,边思考边说:“你们要迅速分散,深入各战区及敌后,宣传方法和形式要符合民众的喜好。入乡随俗,老百姓才会喜闻乐见。你们要运用各种文艺武器去宣传群众,教育人民。你们只是先行者,我们还会动员更多戏剧队伍,继续奔赴抗日前线。”
队伍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。
田汉越说越激动:“我知道你们大部分是湖北人,不少队员家在武汉,肯定舍不得离开家乡。然而,你们还是走出亭子间,走出校园,走出各自狭小的家庭天地,汇聚成了今天的文艺队伍。你们怀着高度的抗战热情,把戏剧从象牙之塔带到农村和军营,将新兴的话剧形式播种在民间土壤。我田汉希望你们能经受住血与火的考验,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,也属于你们自己的戏剧艺术!”
队员们异口同声地回答:“保证完成任务!”
抗敌演剧三队出发后不久,田汉按照**的指示,将十个抗敌演剧队分别派往广东、江西、山西、湖北、河南、浙江、湖南、广西等各个战区,以加强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宣传工作。
